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但在圣经新约中用大量的圣言即上帝之剑斩断了神与世俗伦理的任何血缘关系,罪即是绝对的界限。反省真理自身,归根结底也就是反省人为主词的有限性,使主词位格化,即任何主词在此位格上都不能不显示出位格的偶在性与模态化:在内部成为可增补置换的形式主词,在外部成为可沟通共生的主体间者,向超验域(后神学的无形之神)成为聆听召唤的虚席虔敬者。
一言以蔽之,恕之者,王之者也。人不能实指至善,正如人不能僭越神的位格一样,圣人也不行。尽己忠上,才能接下推己及物之谓恕。因而恕字隐含着深刻的主使之真理性与权力性,当然恕字更偏重于权力性。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孔门儒学不说逻辑而说次第,只有按此次第,才违道不远,即物有本末。孔子所言的道并不抽象,他是人的内在德性与具体生活的微妙结合。
因为毕竟这些仁的表达形式是针对具体的生活而生成的,生活不断变化,这些形式是无法完全适应万变的生活内容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Geschmack,有译为鉴赏,品味等)趣味之说也是在描述内心对事物的一种接受态度。看来,恕道最终要归结到一个普遍的基础上方可以成就其推的效果。
鉴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仅仅跟从不同形式的仁之方而欲把握仁,成就仁是难以奏效的。发生仁之方通常被看作实现仁道的途径和方法。
陈淳解之曰: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如心为恕,是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者,便是恕。孟子尝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学者以这句话作为忠的内容,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就说:‘忠则是‘恕的积极的一面,用孔子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之性,故能尽人之性。
(《论语•颜渊》)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被孔子作为仁的表现,同时又把它作为终身行之的恕道。因此,推是德性显发时内心产生的一种要求,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自觉。同时,孔子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是,关键是孔子在己欲立而立人或者己所不欲中所言的欲不是个人私欲,而是德性要求。
同时,孔子之为仁方式更能为人们所认同,是因为他对道德生命体会真切,其针对生活而创造性的发明的仁之方更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毕竟这句话的主旨是在强调立人和达人一面,是直接就我欲立、欲达等心理产生时他人作为外在因素对于我内在德性的启发而言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说,恕是孔子行仁的重要方法。
但是,这并不妨碍仁之方在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人们遵循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离开内心的仁德要求多远。即是忠也,《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如果从私欲方面看,我心之欲求的满足本没有涉及他人,我的欲望是基于自己内心,如果不是把他人作为我欲望的对象,或者他人没有妨碍我欲求的实现,我和其他人不会发生关系。德性要求是以实现内心德性为目的,其出发点是仁,其落实点是日用伦常。
伽达默尔也谈到,趣味一词和从其产生就和道德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他说:趣味这一概念在被康德作为他的判断力批判的基础之前就有很长的历史,这漫长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趣味概念最早是道德性的概念,而不是审美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首先被当做对象来审视,从中发现其情,然后把此情应用于另一个对象化的他人。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忠与诚互解,更能呈现忠的内外通达之意。
自家心下道理,直是真实,事事物物接于吾前,便只是把这个真实应副将去。就此分析,可进一步发现,恕和仁存在着深层的关联。
正是基于此,宋代学者喜欢忠、恕连讲。尽己是使自己内心豁然贯通,道理俱在,此即为忠,恕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事物的应对取舍。这里的中即人心之中,也就是仁。因此,孔子为仁,直截有力。
通过以上分析,孔子之仁——道德判断的能力直接作用于生活情境后所产生的内在反应,表现于外是孔子对事物的一种肯定态度。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
如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属于恕的范畴。这里关键一句是言出于心。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他人被作为使得我仁心显现的一个条件,从而更加彰显仁的特点。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费而隐。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仁心如恶恶臭、好好色一样自然而发,这样才不会欺骗自己。孟子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三、仁之方的发生特点既然仁之方能够体现仁的基本内涵,那么仁是如何发生作用以形成仁之方的?也即仁之方是如何在人伦日用中发生的?孔子在伦理情境中对仁的说明总是随感随发,这个特点说明,仁只有和人伦日用中的生活细节紧密结合才能称其为仁。
朱熹释曾参所言忠恕时说:忠只是一个真实。(《论语•雍也》)即是说明,为仁可以基于恕的一个典型特例来举一反三,因此,仁之方的施行体现着恕道。
在此基础上理解恕,更能彰显其推己及人、立人、达人等为仁方式乃是仁的生发之义。《大戴礼记•小辩》记载孔子之言曰: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讱。
留言0